English

《空谈》:言为心声

2000-05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汪流 我有话说

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,“脱口秀”(talk show)都是90年代中国的一道重要风景。甚至可以这么说,没有了脱口秀的9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。那就会像没有了馅的包子一样,让人扫兴。当80年代的所谓文化英雄、知识精英消散、淡隐于90年代的市场的时候,鲜亮的红男绿女便适时地填补了空缺,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恰当的象征——娱乐、休闲、时尚、购物……大众的庆典,小众的狂欢,被五花八门的煽情的“脱口”推向了极致。一时间,谈话(脱口)成了最大、最为普遍的消费。与80年代那种危言耸听的忧患意识、措辞激烈的社会文化批判相比,90年代“脱口秀”所营造的世界,实在是一方舒适惬意的天地,一个“消费到了口唇和牙齿”的世界!

没有人是轻松、舒适和快乐的天敌,更多的人愿意成为脱口秀的崇拜者和口唇快乐的分享者。这自然不是90年代受人青睐,获得掌声与欢呼的全部秘密,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种信得过的解释。但与此同时,还应该认识到,在对“民间”的还原和世俗化生活的建构中,绝对不能无视“脱口秀”的功绩。它不仅使媒介向“大众”走近了大大的一步,而且也相应地改变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空间和结构。媒介主持人的“谈话”,使大众的欲望与社会问题乃至政治神经得以有效地链接,制造了90年代生活的一系列表象外观和内隐结构,并进而成为探察90年代本质的一条核心途径。

最近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辑、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《空谈》一书,在展示媒介主持人上述的社会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。这部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《东方时空》、《焦点访谈》、《实话实说》、《新闻调查》四大栏目的主持人和制作者为主要作者的书,分为《采访纪实》、《曝光题外话》、《甘苦寸心知》、《自己的故事》四编,相当全面地记录了这批媒体人的辛苦劳作和内心隐曲。据说,这本书是源自央视的一个叫做《空谈》的内部周刊,它的宗旨是“只求言为心声,有感而发,畅所欲言”。因此,它远离了荧屏上的“作秀”表演,更多了一分亲切和诚实,这使得它能以“电视人讲给观众的悄悄话”的形式,负载了更多的交流的可能。

《空谈》一书的特殊价值还在于它的作者作为电视人的特殊位置和身份,以及他们的“谈话”所承担的特殊职能。作为“舆论监督、群众喉舌、政府镜鉴、改革尖兵”,他们实质性地区别于时下众多的娱乐性的“脱口表演”,而呈现为一种时代的庄严和职责的神圣——“他们用真诚守卫职责,他们用敏锐探寻真相。”无可怀疑,上述四大栏目中的“谈话”与当代中国的“形象”有着密切的关联,正如主编孙克文在本书后记中所说,《空谈》的作者更多地触及了中国生活的神经,他们“和祖国一同经历哀伤和喜悦、压力和奋斗、挑战和成功”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的那些熟悉的面孔和风格,已成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符号——“他们用镜头忠实记录属于我们的社会;他们用纸笔真诚写下属于自己的世界。”从《空谈》一书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他们的“自己”与我们的“社会”是怎样得到了更紧密的缝合的。换句话说就是,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,获知我们“社会”生成的机理。

“……我们用一本书投射一段历史,是想同观众一起记忆;用一本书凝固一份情感,是想同读者一起体验;用一本书记述一些故事,是想同朋友一起分享。”我们相信编著者的真诚,更相信读者和观众的敏锐和判断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